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有心,就不會迷路

所謂忠於本心,是要人接納相反、甚至看似衝突的兩個觀念,設法讓兩者並行不悖。
我們通常不會這樣看待人生。我們往往只重視外在世界,大多數人(尤其是歐美國家)不會特別強調心靈世界,只知汲汲營營於生活的大事。而重視心靈成長的人,則往往會覺得只有內心最重要,身外之物均是多餘。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只掌握到一半的人生。

贏在轉念之間,必須要了解我們都是由外在經驗與內在思維所組成。

外在旅程

有句話說:「旅行的意義不在終點。」意思是指,我們這一生都在變化。這些變化發生於外在世界,也出現在內心。大多數人都專注在外在世界,這句話則提醒我們也必須重視內心的旅程。

人生於世,我們往往會設下成敗的外在標準。方法很簡單:設下目標,達成後就等於到達了「終點」。終於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子;終於成立自己的非營利機構;努力快10年,終於當上公司的合夥人;終於正式完成離婚手續;終於戒菸;終於減掉懷孕時多出來的那幾公斤。終於⋯⋯ 我們辦到了。

外在世界的旅程有里程碑,依個人情況而不同。我在工作坊會問學員,他們生命中有哪些外人看得到的里程碑,請他們分享常見的幾個。我列舉如下。各位在看這些里程碑時,不妨自問:我是否也有類似經驗?發生在哪個時間點或哪個時期?

還記得何時「開始」、何時讓你有「結束」的感覺?
• 找到工作;丟掉工作;晉升;退休。
• 選擇投入哪一行;接受教育;轉換職場跑道。
• 住在家裡;搬出家裡;搬回家裡。
• 戒癮成功;成癮;康復。
• 健康;生病;完成療程。
• 單身時期;戀愛時期;成家;與其他家庭交流;恢復單身;新戀情或再婚。
• 展開新專案;執行專案;完成專案;展開另一個新專案。
• 對另一半忠貞;出軌。
• 沒錢;累積財富;喪失財富;再次賺大錢或賠大錢。
• 生小孩;扶養小孩;不孕;當上繼父或繼母;共同擁有小孩監護權;流產;決定不生小孩;墮胎;當上祖字輩;小孩過世。

透過上述類似的里程碑,我們將人生分出不同時期,對某段時期加以評分,讓我們知道表現如何,方向是否正確。

我們自認判斷得出現況是好是壞,這並沒錯,因為能否達到里程碑,確實能讓我們知道生活過得好不好。但人生絕對不是只有這樣。

外在旅程只是半調子人生

與外在旅程平行的,是你心中的成長之路,對於人生同樣重要。

內在有何表現,將直接顯現於外在。培養新的行為,但心態卻維持不變,效果並不會有顯著改善。

商務人士常用「心態」(mindset)指內心世界,用「行為」指外在世界。若套用這兩個詞彙,行為要有徹底改變,心態要先轉變。

把心的功課做好,行為自然會有變化。

無論是蘇活族、公司行號,還是組織協會,心田先換上新土再播種,才能長出新花,否則春天來了,長出來的東西還是跟以前沒兩樣。

內外兼修的旅程才完整

說到底,人生不必在內在旅程與外在旅程當中二選一,不用想辦法找出哪個比較重要,哪個對「真正的我」有影響。

內在世界是我,外在世界的生活與工作也是我,缺一不可。

我們天生對人性都有一定的認知,所以就算學校沒教過,我們還是會把生活中的人物歸納出原型。同時,每個人又有各自的道路。人生有裡,有外,卻結為一體。生而為人,我們有共同的旅程,同時卻又踽踽獨行。人生的內外旅程,平行前進。


回歸本心,才能踏上心靈之旅

歸零是回歸本心的一種練習。歸零練習自古即有,隨著時間亦慢慢演變出不同的形式。歸零練習讓人沉澱心靈,重新正視人生的重點。

歸零練習在廿一世紀捲土重來,是因為現代人發現外在環境瞬息萬變,世道複雜又不明朗,教人頭昏眼花,這時我們才發現,追求心靈的方向或穩定,不應該往外求。今天還在的,明天可能就消失無蹤。

正因為時局有需要,回歸本心這樣的古老智慧才再度抬頭。感到失落、覺得事事不如意,答案不需外求,往心裡看就能找到。

本心是自我的要素之一,不會遺失或毀損。它不會倒閉、不會歇業、不會變心、不會變胖、不會愈來愈禿,也不會忘記鑰匙放在哪裡。為了不辜負本心,我們應該練習歸零,提醒自己就算外在環境險惡,心中還是有一片淨土。回歸到本心,我們便能對自己說:「凡事皆大歡喜,才是結局;還沒皆大歡喜,表示還不到結局。」

找到適合自己的歸零方式

哪種歸零練習最適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方法不一而足,現代人回歸本心的做法也很多,有的正式,有的非正式。例如打球、慢跑、與好朋友談心等等。上瑜珈課,能深度伸展,專注於維持重心而不能跌倒,也是心境歸零的好方法。或者也可以寫日記、散散步、養花蒔草。

做有意義的事,也能讓人找回本心。例如:為支持乳癌研究而參加步行募款;選擇不說謊;幫助朋友;勇敢說不;伸張正義,表達立場。

然而,在生活與工作中追求自我成長,回歸本心不能偶一為之。因為不能視之為小事,所以我們需要練習。

人生路上,我們不孤單,卻又踽踽獨行

走在迢迢人生,心中總有一股值得依靠的力量,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自古以來,人類向來會向宇宙中深不可測的力量求援,對有些人來說是上帝,對有些人則是其他形式。

現實人生並非只有單一層面,這個道理代代相傳。某個層面上,我們彼此不同,各自獨立,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們卻又是互有關連的群體。

這個人與人相遇共生的境界,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稱之為「超靈」(Oversoul),越南一行禪師稱之為「互即互入」(inter-being)。愛因斯坦則在尋找他所謂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說明世界的運作方式。

他寫道:若說宇宙是一個整體,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受時空限制。我們有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覺,與其他人不一樣,讓我們以為與世隔離而獨立存在,有如意識出現錯覺一樣。這樣的錯覺如牢獄般箝制我們的期望,讓我們無法親近身邊的人。我們必須擺脫這個桎梏,將同情的漣漪一圈圈擴大,關心所有生命,感受天地萬物的美妙。

綜觀古今,歷史不斷告訴我們:人生路上,我們並不孤單。但同時,我們卻又踽踽獨行,各有不同的路。我們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這兩種處境,我都經歷過,有時一起出現,有如坐上雲霄飛車。我知道我並非獨處於世界,但同時又形單影隻。我也學到,完整人生包含這兩種境界,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穩固的立足點。

天主教僧侶與導師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曾寫道:「時間到了,地點對了,每個人都有責任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深有同感,每個人確實有這樣的使命。現在時間對了,地點對了,而且屬於前所未有的歷史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未來方向。

美國特技飛行高手勞倫斯.岡薩雷斯(Laurence Gonzales)寫過《冷靜的恐懼:絕境生存策略》(Deep Survival)。我常常讀他的一段文字,找回本心。他說:「迷路了重新找到方向,並不是指回到起點,而是不論現在身在何處,重新再出發。也就是對自己說:『有心,就不會迷路。』」

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住在何處,我們都不想得過且過,我們要的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生命中的決定各有不同,有的影響自己的人生;有的影響周遭的人;有的透過跨國企業或國際組織而影響成千上萬人。但不管是哪一種決定,如果心有方向而不迷惘,不是很好嗎?尋找人生定位與方向時,還好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有心,就不會迷路。

摘自《轉念間,全世界都聽你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