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開悟就是一種與源頭的聯結狀態】

開悟就是一種與源頭的聯結狀態,能夠進入這種無形的領域就是真正的解放。它將你從形式的約束和認同中解放出
來。這就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樣性之前的那種無差別狀態。我們可以稱它為未顯化狀態——萬物的無形源頭,眾生的內在存在。


這是一種深深的寧靜與和平的領域,有著歡樂和充沛的活力。

開悟:一種與源頭的聯結狀態

無論何時當你處於臨在狀態,你就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也就成為從這種源頭中發散出來的純意識。你就會了解光不但從未與你分離,而且它就是你的本質。

問:在東方,這種未顯化狀態是否被稱為氣,一種宇宙生命能量?

不,它不是。未顯化狀態是氣的來源。氣是你身體內部的能量場。它是你的外體和源頭之間的橋樑。它處於顯化狀態,也就是這個形式世界和未顯化狀態當中。我們可以將氣比喻成一條河流或一個能量源。如果你將你的注意力深深地集中在你的內在身體,你就是在沿著這條河流走向它的源頭。氣是動態的,未顯化狀態則是靜止的。當你達到了一個絕對的靜止狀態時,你就已經超越了你的內在身體,超越了氣,而來到了無形的源頭:未顯化狀態。氣是未顯化狀態和物質世界之間的橋樑。

所以,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體內,你可能會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合一的狀態。在這裡,物質世界融入了未顯化狀態,而未顯化狀態以氣的能量流形成了物質世界。這是生與死的交點,當你的意識導向外在時,大腦和這個物質世界就成了主導。當你的意識導向內在時,它覺知到了它的源頭而回到了未顯化狀態的家。然後,當你的意識回到了這個顯化的世界中時,你又重新開始了這種剛才被你暫時放棄的形式身份。在這裡,你有名字、過去、生活情境和未來。但是,在一個關鍵方面,你不再是過去的你:你可能會看到一個不屬於這個世界的、處於你內在的本質,它與這個世界是合一的,它也未曾離開過你。

現在,請做這種修煉: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百分之百地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和你的思維上。在內在保持一些注意力。我已經談論過這個問題了。當你在做一些日常活動時,特別是當你與人交往或當你與大自然接觸時,請去感受你的內在身體,去感受你體內深處的寧靜。將你體內的大門打開。在日常生活中,對未顯化狀態保持覺知是可能的。你感覺它像你生活背景中的一種深深的平和感。一種無論發生什麼都永遠不會消失的寧靜。你將成為未顯化和顯化、上帝與世界之間的橋樑。這就是所謂的開悟:一種與源頭的聯結狀態。

請不要誤認為未顯化狀態與顯化狀態是分開的。怎麼會呢?它是每個形式內的生命,所有形式存在的內在本質。它充斥著整個世界。

問: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嗎?我們該如何評估真正的成功呢?

這個世界會告訴你,所謂成功就是成就你原來打算做的事。這個世界告訴你,成功就是獲勝,同時,贏得世人認同和繁榮富足是成功的主要成分。以上所提到的,或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只是成功的副產品,不能算是成功。傳統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結果。有人說,成功是綜合了辛勤工作和運氣,決心和才能,或是天時地利結合的成果。以上這些或許是成功的關鍵,但不是成功的精義。

這個世界沒告訴你的是(因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你只能“是”成功的。如果這個瘋狂的世界告訴你,成功並非成功的當下時刻,而是另指他物時,可別聽信它了。那麼,成功的當下時刻又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為,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都要有一種品質感。品質意味著關切和關注,它們都是伴隨覺知而來的。品質需要你的臨在。

比如說你是個商人,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終於排除萬難,推出一套熱賣又大賺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算成功嗎?以傳統的觀點來說,是的。但事實上,你花了兩年時間,以負面的能量污染你的身體和地球,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同受其害,同時也影響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這些行為背後的無意識假設是:成功是個未來的事件,而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手段的充分理由。但是,結果和手段是一致的,如果手段不能替人類的幸福快樂做出貢獻,那麼結果也不會。這個結果(其實和導致結果的行為是無法分開的)已經被這些行為所污染了,同時會創造更多的不快樂。這是一個有業力的行為:在無意識中永遠存在的不快樂。

如你所知,次要或是外在的目的存在於時間的向度之中,而主要目的是與當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讓時間消失。若要將兩者協調一致,就必須了解到:整個人生的旅程,最終都是由當下這一步所組成的。始終就是只有這一步,所以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其上。這並不是說,你毋須知道你的方向,而是說,當下這一步才是首要的,而終點是次要的。到達終點以後所遇到的事情,取決於當下每一步的品質。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未來為你所準備的東西,取決於你當下的意識狀態。當你的作為中,充滿了本體的無時間性的品質,那就是成功。如果本體不能流進你的作為之中,如果你無法臨在,你會在所做的事情當中,在思想當中,在你對外在發生之事的反應當中,迷失你自己。

問:你所謂的“迷失你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真實身份的本質就是意識。當意識(你)完全認同於思考,以至於忘記自身本質的時候,意識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

當意識與心理—情緒( mental-emotional )的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懼——小我的主要驅動力)認同的時候,它就在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人們對於事件所產生的行動和反應認同的時候,它也會迷失自己。那時候,每個思想,每個慾望或恐懼,每個行動或反應,就會與一個錯誤的自我感融合,而錯誤的自我感無法感受本體的單純喜悅,所以會尋求歡娛,有時甚至會尋求痛苦,以取代本體的喜悅。

這就是遺忘了本體之後的生活狀態。在那種遺忘自身本質的狀態下,每個成功都不過是過眼錯覺。無論成就了什麼,很快地,你就會再度失去快樂,或是新的問題和困境又會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問:我該如何以了解內在目的為出發點,而找到我在外在層次中所應該做的事情呢?

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極大的差異,而且不會永遠持續。外在目的受制於時間,然後會被別的目的取代。而且,認真地投入內在目的(就是覺醒)之後,外在生活環境因而隨之改變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會突然地或是逐漸地與過去的事物分離,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際關係等,每件事都會發生深遠的改變。有些改變可能是他們自己主導的,不是經由痛苦的決策過程,而是經由突然的領悟或認知: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可以這麼說:這個決定來的時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來自於覺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有些人會自然而然地決定離開一個病態的工作環境或是生活情境。所以,在找出外在層面中什麼是適合你的、什麼是行得通的、什麼是與覺醒意識相容的之前,或許你應該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適的、哪些已經行不通了,還有哪些已經與你的內在目的無法相容了。

一些外在的其他改變也可能突如其來地發生在你的身上。某個巧遇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新的契機和發展,某個由來已久的障礙或是衝突瓦解了。你的朋友可能陪伴著你一起走過這樣的內在轉化,或是逐漸遠離你的生活。有些人際關係煙消雲散,有些則更加深厚。你也許會被公司解聘,或是成為工作地點正面轉變的原動力。你的愛人也許會離開你,或是你們會提升到一個新的親密層次。有些改變表面上看似負面,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其實你的生命正在騰出一些空間,讓好新的事物出現。

也許你會經過一段不安全感和不確定的時期。你會自問:我該怎麼辦?既然小我已經不再操控你的生活,你對外在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也會減低,因為那種安全感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你能夠與不確定性共處,甚至樂在其中。當你可以和不確定性安然共處時,無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開了。它意味著:恐懼已不再是決定你該做什麼事的重要因素,它也不會再阻礙你採取行動以尋求改變。羅馬哲學家塔西佗( Tacitus )的觀察十分正確,他說:“尋求安逸的慾望阻礙了每顆偉大而高貴的進取心。”如果你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它就會轉化成恐懼。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會轉變成更多的活力、警覺心和創造力。

很多年前,由於內在強烈的驅策,我放棄了世俗認為“有前途”的學術生涯,一腳踏入了完全不確定的生活。數年之後,我又從這種不確定的生活中,搖身一變成為心靈導師。又過了一段時間,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那股驅策力再度來臨,促使我放棄了英國的家,搬到北美的西岸。雖然當時我完全不知道理由,我還是順從了那股驅策力。在我進入不確定生活中之後,《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問世了,大部分的內容是在加州和英屬哥倫比亞完成的,而我在這兩個地方都沒有自己的家。我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只靠積蓄維生,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但事實上,每件事都完美地各就其位。我在著作快完成的時候,花光了所有的錢。我買了一張樂透彩券,中了 1000 美元,又讓我維持了一個月。

然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在極端的另一頭,有些人停在原地不動,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對這些人來說,只有做事情的方式( how )改變,而不是所做的事情( what )改變。這不是因為恐懼或是惰性而造成的,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讓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完美載體,不需要別的了。這些人同樣也為新世界的萌生做出了貢獻。

問:每個人不都該是這樣的嗎?如果成就內在目的就是與當下時刻合一,那怎麼會有人覺得必須從目前的工作或是生活的情境中離開呢?

與當下如是( what is )合一,並不表示永遠不再改變,或是無法採取行動,而是採取行動的動機,是源自於一個更深的層次,不是源自於小我的貪求或恐懼。內在與當下時刻一致會開啟你的意識,並且讓意識與整體( the whole )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當下時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體,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會經由你而展現。

本文選自:埃克哈特托力《當下的力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