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命不管看起來好像有什麼,其本質只有念頭和覺知。
如果修行,去理解念頭,訓練出覺知,生命將無困無惑可存。因而要認識生命,從念頭和覺知兩端下功夫吧。
“覺”的訓練,最重要是的是為了觀“念”.
在日常我們對覺的訓練當中,對呼吸保持覺知,對眨眼保持覺知、對行走坐臥的一切動作保持覺知---那僅僅是為了訓練覺的能力,覺的品質。
我們訓練出自己覺的能力覺的品質幹什麼?一方便這使我們是醒着的,是個清醒的人,不再“夢中人”;更重要的,它能把我們平常訓練的覺的能力覺的品質---用在覺知或觀照念頭上,念起即覺,這使我們最終不會跟了念頭而去,跟它生死流轉,遭報受業。
覺的訓練,最重要的是為了“觀”念,觀念最重要的是為了斷掉念頭的故事。
最終是為了使我們能時刻處在“覺”上:成佛,是佛---完全醒來,不再在夢中跟隨幻象流轉變遷。用你的覺知照見你的念頭,用你的佛度你的眾生。
在修行之中,要非常注意用你的覺知觀照你的念頭,時刻不停的那樣做。這就是用你的自性佛來度你的自性眾生。
修行的要點是自度。心外沒有佛,心外也沒有眾生,因此,一切修行的實質都是自度自己。
如何自度?用你的覺知照見你的念頭,以你的智慧把你的煩惱轉化成菩提。
把“覺知”貫穿修行的始終,時刻不忘觀看念頭!
無論什麼修行,只要修持“覺知”,修行就在正道之上;只要不忘觀察“念頭”,行走就沒有選錯對象。
在修行之中,把“覺知”貫穿修行的始終,時刻注意觀看念頭,此是正道修行,是脫離無明,過上自由喜悅生活的最直接、最正確法門。
創造“覺”和“念”之間的間隙!
用覺知觀照念頭,最終是為了創造一個“覺”和“念”之間的間隙。只有當覺和念頭有一定“間隙”的時候,你才能夠觀照它,你才不會被它無明的拉著亂跑。
當有一天念頭從覺知中脫落,突然間你找不到了念頭,然後你看到了念頭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這是你“看見”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刻。
有人叫它開悟,有人叫它見性,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看見”到了相同的東西:那心的本來之樣,那虛空,那純粹的覺,那不知不滅的東西。---那就是見到本來面目。
見到本來面目是基於增加“覺”的能力,創造“覺”和“念”之間的間隙---直到那“間隙”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直到某一時刻,念頭脫落了,念頭不見了,只有覺存在。
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動人心的時刻,開悟見到本來面目的時刻。
觀察念頭,注意覺和那念頭之間的“間隙”。
在開始你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根本沒有間隙,甚至還在不覺中念頭出來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緊,隨着訓練的加深,那間隙出現、越來越長……直到脫落。直至開悟。
在覺上,不要在念上!
修行覺知,觀察念頭,注意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如果你在覺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眾生。
是佛就不生不滅,無生死流轉,無苦亦無惱;在念上就有生有滅,有苦有惱,有六道輪迴。
生命的現象並不複雜,只覺和念兩物;修行成佛、離苦得樂的方法也並不繁縟神秘,只在覺和念兩個方面下功即可。
知覺觀念,時刻注意保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這就是總要領。
記住這首偈語:佛法在心間,不離覺和念,離覺忘念頭,恰在無明淵。依此修行,定能成佛,脫離生死苦惱。
行動---覺念合一
修行到最後,隨着覺能力的增強,念頭已變成你圈養的小寵物,而不再是那凶悍強猛的野生動物時,好了,你可以自由自在的應用你的念頭了,而不再是被你的念頭牽着拉著到處轉了。
這時,因為覺的能力強了,妄念變少,你自然的有了一顆清淨心。
當你懷着一顆清淨心站着或坐著着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跳進來了“洗碗去”,然後你站起來就去洗碗;緊接着,又一個念頭說“回你的網友留言去”,你又打開了電腦;“把洗衣機的衣服拿出來涼上去”,然後你又去了……
修行到最後覺知跟隨念頭,清淨的心聽從內在的聲音行事。那覺知和念頭之間沒了“距離”---覺知跟隨念頭---覺知和念頭“合一”。
智者不在自己的內部創造矛盾,他裡面沒有了“二”,他裡面時刻是“一”,他自然的跟隨那“一”,他做什麼都從容、安寧和輕而易舉。
因為他知道那“一”也不存在,所有的只是“○”。聖人時刻活在“0”和“1”之間的簡單的計算機程序般的生活中,他變成了一個無事的閒人。他心中沒有事兒,即使他手中正洗着白菜。
這是一個修行到最後之人的狀態---覺知跟隨行動,它們之間沒有距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是什麼就是什麼,他活在沒有分別的整體中。
用你的佛度你的眾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7b6fc80101g12i.html
當有一天念頭從覺知中脫落,突然間你找不到了念頭,然後你看到了念頭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這是你“看見”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刻。
有人叫它開悟,有人叫它見性,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看見”到了相同的東西:那心的本來之樣,那虛空,那純粹的覺,那不知不滅的東西。---那就是見到本來面目。
見到本來面目是基於增加“覺”的能力,創造“覺”和“念”之間的間隙---直到那“間隙”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直到某一時刻,念頭脫落了,念頭不見了,只有覺存在。
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動人心的時刻,開悟見到本來面目的時刻。
觀察念頭,注意覺和那念頭之間的“間隙”。
在開始你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根本沒有間隙,甚至還在不覺中念頭出來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緊,隨着訓練的加深,那間隙出現、越來越長……直到脫落。直至開悟。
在覺上,不要在念上!
修行覺知,觀察念頭,注意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如果你在覺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眾生。
是佛就不生不滅,無生死流轉,無苦亦無惱;在念上就有生有滅,有苦有惱,有六道輪迴。
生命的現象並不複雜,只覺和念兩物;修行成佛、離苦得樂的方法也並不繁縟神秘,只在覺和念兩個方面下功即可。
知覺觀念,時刻注意保持在覺上而不是念上,這就是總要領。
記住這首偈語:佛法在心間,不離覺和念,離覺忘念頭,恰在無明淵。依此修行,定能成佛,脫離生死苦惱。
行動---覺念合一
修行到最後,隨着覺能力的增強,念頭已變成你圈養的小寵物,而不再是那凶悍強猛的野生動物時,好了,你可以自由自在的應用你的念頭了,而不再是被你的念頭牽着拉著到處轉了。
這時,因為覺的能力強了,妄念變少,你自然的有了一顆清淨心。
當你懷着一顆清淨心站着或坐著着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跳進來了“洗碗去”,然後你站起來就去洗碗;緊接着,又一個念頭說“回你的網友留言去”,你又打開了電腦;“把洗衣機的衣服拿出來涼上去”,然後你又去了……
修行到最後覺知跟隨念頭,清淨的心聽從內在的聲音行事。那覺知和念頭之間沒了“距離”---覺知跟隨念頭---覺知和念頭“合一”。
智者不在自己的內部創造矛盾,他裡面沒有了“二”,他裡面時刻是“一”,他自然的跟隨那“一”,他做什麼都從容、安寧和輕而易舉。
因為他知道那“一”也不存在,所有的只是“○”。聖人時刻活在“0”和“1”之間的簡單的計算機程序般的生活中,他變成了一個無事的閒人。他心中沒有事兒,即使他手中正洗着白菜。
這是一個修行到最後之人的狀態---覺知跟隨行動,它們之間沒有距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是什麼就是什麼,他活在沒有分別的整體中。
用你的佛度你的眾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7b6fc80101g12i.html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