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自我察覺,才是實現人生逆襲的關鍵

接觸過心理學的人或多或少都聽過"自我覺察"這個詞,所謂"自我覺察",究竟是什麼呢?
在心理學上,自我覺察指的是一個人將自己潛意識裡的內容意識化。通俗的說,自我覺察指的就是一個人自己觀察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行為、模式等等。



在NLP文化中,自我覺察就是一個向內看自己,瞭解自己的方式。我們常說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自我成長,而自我覺察,就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中外歷史上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曾進行過深入、細緻、全面的自我覺察,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代表。

曾國藩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自稱愚笨,曾連續六次考秀才失利,甚至被批文章文理不通,他也終於確認,自己確實不是一個聰明人。

曾國藩開始反思這些年科考失敗的原因,給自己總結原因大體為兩點。

一是自己確實太笨了,記憶力不好,一篇文章要背好久。其次是學習方法不得當,自開始讀書,方法就是死記硬背。

能通過自我覺察,接納自己比較笨的事實,並且能發現自身學習中的問題,這是曾國藩身上的優點和亮點。所以,曾國藩意識到,重複死讀書的老路不行了,一定要從過去的學習思路中突破出來,尋求改變。

曾國藩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苦苦反思,以前學了十六年沒有學通的他,感覺打通了關節。曾國藩悟到怎麼寫文章,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見解、真感覺,把道理講通講透。臥薪嘗膽一年後,曾國藩終於在道光十三年中了秀才。

曾國藩能夠成為一代聖儒,本質上也是每天堅持自我反思自我覺察的結果,也讓他擁有了無數的智慧。

自我覺察,是智慧的基礎。那些高手都曾用他們的成長財富告訴我們,能夠讓我們成為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來自智商,而是來自我們每天的反省與自我迭代。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覺察的,只是大多數人覺察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對外的,很少對內。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在關係中衝突時,你是手指自己的時候多,還是手指著別人的時候多?你是琢磨怎麼可以搞定自己的時候多,還是琢磨著怎麼可以搞定別人的時候多呢?

當我們把問題歸因與外界或者他人的時候,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自我覺察和成長,都要求你能去向內看,不再向外找藉口與抓取。

只有我們真正向內看,只有當覺察開始由外向內時,改變才會發生,才能夠知行合一。只懂道理,卻沒有覺察力,何來知行合一?

以情緒來舉例說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覺察的程度也不同,覺察有四個層次:

1)不知不覺:沒有覺察情況,當情緒來了,會被情緒控制,做出很多不計後果的事情。而且每次都是同樣的狀況,反反覆覆。

2)後知後覺:情緒過後,自己能夠反應過來,自己做的對與錯,但是很難避免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3)當知當覺:就是當情緒來的時候,你已經知道在這個當下,正在發生什麼。當達到這個層次,你就可以自己控制情緒,從而影響後事的發展。

4)先知先覺:就是當事情還沒發生,就可以預知它要發生了。因為你對情緒的覺察已經越來越熟練,所以情緒還沒來,你就知道它要來了。所以,你也就有了更好的選擇和處理方法。

所以,我們要自我覺察,向內探索,覺察是為了接納,然後做出改變,成長,迭代,升級。

編註:覺察之前要能先做到保持平靜。

在冰山理論中,通常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情緒和感受,所有這些我們能夠看到的部分往往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渴望、期待、信念等都隱藏在這之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冰山,自我覺察能夠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的行為、情緒等,然後向內深層探索,探索自己的行為、情緒背後的深層渴望、期待。

在生活裡,帶著覺知覺察的狀態,是一件很棒的事。它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控制情緒,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最終達到自我精進。

一次次的覺察,然後學著叫停,回看,最後思考,如何做出改變,如何能夠在下一次不再重複錯誤。把每一次的結果當當成一個反饋,看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得到什麼?

久而久之,就能從後知後覺,逐漸地能夠當知當覺,到最後能夠先知先覺,那麼我們從內到外就會不一樣了。


轉自:https://www.awaker.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110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