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問我,“如果我向我的朋友默默送出愛和祝福,會不會干擾到他/她的意誌或是生命學習?”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以一個問句開始吧,“假若這個世界沒有了陽光,植物能否還會生長?”
看似我的問句與這位朋友的問題毫無關聯。作為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我們都知道植物必須有陽光的補給和滋養才能成長並繁榮興盛,陽光對於植物是不可或缺的生存關鍵。沒有陽光,等待它的就只有消亡。如果植物有著和人一樣的意識,它們就必定知道絕對不能讓自己脫離這最基本的生命之源。當然,在我們的眼中植物是沒有思想的,更不可能像人一樣縝密的思考趨吉避害。植物擁有的是它的本能,以最簡單的態度生存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正如向日葵,它便是依照著日出日落的方位以本能做出調整,最大化的汲取太陽的光能。
簡單,是植物的本能。而人,是偏好複雜的生命。
我們,生活在一個龐雜的世界,從家庭起居的日常,到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從生活到工作無不關係到諸多事務的關聯和糾纏。這一切的一切,練就了我們- 人類,精到於頭腦的邏輯思維。
只是,複雜的邏輯思維也使得人類也丟失了一些關鍵的信息和認知。入腦,還是走心,成了很多人的問題。
評判與邏輯來自頭腦,而心則只是感受。在孩子們看來十分簡單的事情,卻在大人的眼中成了問題。所以,我們經常把孩子們的想法稱之為“幼稚”;然而恰恰相反,對問題的看待孩子經常更為通透和直接,因為他們還沒有落入到頭腦的思維陷阱,依舊活在簡單的純真裡。
出於這個原因,本文開頭的問題也許也是一些朋友心中的疑惑。
默默的送出愛和祝福,真的會干擾到對方的意誌或生命學習嗎?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認清一個問題- 愛,是什麼?接著就可能會有一些朋友的頭腦立刻回應- 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問嗎?我當然知道愛是什麼!
並非冒犯,但我還是要再問一次,您真的知道嗎?
要明白,對於“愛”這個概念,我們對它定義和概念吸收最多的領域便是來自媒體。但是媒體,包括電影,電視劇和流行歌曲中經常提到和唱到的又是怎樣的愛呢?
從“我需要你,沒有你我就不完整”的自我缺失感嚴重的男女情愛,到古惑仔電影中豪言壯語的兄弟情義,卻是可為對自己兄弟的“義”把刀刃無情的砍向別人的兄弟。這種世俗的情愛,這種所謂的兄弟情義便是我們從媒體不斷吸收的關於“愛的觀點”。然而,這種情愛和情義實際是這樣的脆弱;我需要你,你是我的,會因得不到對方愛慕的回應變成- 你不愛我,我就恨你;而兄弟間的酒肉情義也是,今天,你是我的兄弟,我為你兩肋插刀;明天,你若背叛了我,我就會在你背後插上一刀。
而這些愛的價值觀都有著一個共通點- 把愛作為“交換”的物件。當愛被看作是一種商品,可以隨意交易和買賣,甚至玩弄,也意味著它可能隨時面臨背叛和欺騙。這種已被“實體化”,被貶義後如此不穩定的愛,陷入世俗敗落的觀點,卻從各類媒體,歌曲,電影和電視中不斷的灌輸給我們。如果您知道“清醒催眠”這個手法,就能懂得- 謊言說1000遍,也會變成真理。
正是出於頭腦中這種已被灌輸的概念,因為頭腦中這種基於交換為目的,涉及到愛的利益和價值上的邏輯矛盾衍生出這樣的問題。
可是,我要告訴您- 愛,從不交換,跟利益也沒有絲毫關係,更不是可被隨意玩弄的“物件”。
真正的愛就像植物對陽光的依賴,是所有人,乃至萬物存在的維繫基礎。它是創造之本。植物沒有了陽光會枯萎;人若失去愛,必定自取滅亡。
不過,也存在著一個根本事實,即便人類已如此貶低了愛的價值,卻永遠無法改變“愛的本質”。
所以,問題到了最後總是會變得十分簡單。只要我們與最初的,真實之愛連接,當我們把它送出去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會錯。
真實之愛,也有著另一個名稱-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即奉獻之意。在一個功利心如此嚴重的世界,奉獻精神是如此珍貴。而且,當你送出一份祝福,僅僅只希望對方能夠幸福和快樂,這種基於“無條件”的愛又如何能錯?
如果把受到你祝福的對方比喻為一株植物,你的愛就是陽光。即便他/她也許還未能覺察到你送出的祝福,卻依舊得到了這如陽光般愛的滋養;即便他/她甚至都不會向你說聲謝謝,你也心如甜蜜,為他/她開心。也是因此,這種在我們的世界已如此稀缺的愛的態度,被稱之為“無條件的愛”。其他事情,我們也許會錯,但唯有這件事,它永遠不會錯。
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雖然在世俗生活的我們被各種錯誤的觀點迷惑,但是到了危急關頭,或是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無意識的祈禱奇蹟的出現,祈求某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扭轉那一刻的緊迫局面。
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那早已被遺忘的地方,我們依稀記得 -- 真實之愛的無限和偉大。
確實,愛,能創造奇蹟,也只有愛能創造奇蹟。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那些深處困境,飽受戰爭,飢荒威脅的人們掙扎在生死邊緣而自覺無力的時候,其實,我們還擁有著一份潛藏在內心深處,一直被我們忽視的最偉大力量。
愛,這宇宙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一直就沉睡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一次發自內心純善的簡單祝福和祈禱就能激活它的無窮妙用,甚至創造出奇蹟。
只是,如果我們把對這份力量的運用不是作為最後的無奈,而是一開始的選擇,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富足與和平。真實之愛不僅像日光一樣帶來了光明,也溫暖了冷漠的世界和人心。
也正是因此,默默送出的,源自內心純善的愛和祝福,它永遠不會錯。若是更多人能夠想起,為地球母親祈福,所有人類和萬物眾生祈福,我們的世界將是無處不在的奇蹟發生,愛的絢爛和美麗色彩將充滿人間!
簡單,是植物的本能。而人,是偏好複雜的生命。
我們,生活在一個龐雜的世界,從家庭起居的日常,到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從生活到工作無不關係到諸多事務的關聯和糾纏。這一切的一切,練就了我們- 人類,精到於頭腦的邏輯思維。
只是,複雜的邏輯思維也使得人類也丟失了一些關鍵的信息和認知。入腦,還是走心,成了很多人的問題。
評判與邏輯來自頭腦,而心則只是感受。在孩子們看來十分簡單的事情,卻在大人的眼中成了問題。所以,我們經常把孩子們的想法稱之為“幼稚”;然而恰恰相反,對問題的看待孩子經常更為通透和直接,因為他們還沒有落入到頭腦的思維陷阱,依舊活在簡單的純真裡。
出於這個原因,本文開頭的問題也許也是一些朋友心中的疑惑。
默默的送出愛和祝福,真的會干擾到對方的意誌或生命學習嗎?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認清一個問題- 愛,是什麼?接著就可能會有一些朋友的頭腦立刻回應- 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問嗎?我當然知道愛是什麼!
並非冒犯,但我還是要再問一次,您真的知道嗎?
要明白,對於“愛”這個概念,我們對它定義和概念吸收最多的領域便是來自媒體。但是媒體,包括電影,電視劇和流行歌曲中經常提到和唱到的又是怎樣的愛呢?
從“我需要你,沒有你我就不完整”的自我缺失感嚴重的男女情愛,到古惑仔電影中豪言壯語的兄弟情義,卻是可為對自己兄弟的“義”把刀刃無情的砍向別人的兄弟。這種世俗的情愛,這種所謂的兄弟情義便是我們從媒體不斷吸收的關於“愛的觀點”。然而,這種情愛和情義實際是這樣的脆弱;我需要你,你是我的,會因得不到對方愛慕的回應變成- 你不愛我,我就恨你;而兄弟間的酒肉情義也是,今天,你是我的兄弟,我為你兩肋插刀;明天,你若背叛了我,我就會在你背後插上一刀。
而這些愛的價值觀都有著一個共通點- 把愛作為“交換”的物件。當愛被看作是一種商品,可以隨意交易和買賣,甚至玩弄,也意味著它可能隨時面臨背叛和欺騙。這種已被“實體化”,被貶義後如此不穩定的愛,陷入世俗敗落的觀點,卻從各類媒體,歌曲,電影和電視中不斷的灌輸給我們。如果您知道“清醒催眠”這個手法,就能懂得- 謊言說1000遍,也會變成真理。
正是出於頭腦中這種已被灌輸的概念,因為頭腦中這種基於交換為目的,涉及到愛的利益和價值上的邏輯矛盾衍生出這樣的問題。
可是,我要告訴您- 愛,從不交換,跟利益也沒有絲毫關係,更不是可被隨意玩弄的“物件”。
真正的愛就像植物對陽光的依賴,是所有人,乃至萬物存在的維繫基礎。它是創造之本。植物沒有了陽光會枯萎;人若失去愛,必定自取滅亡。
不過,也存在著一個根本事實,即便人類已如此貶低了愛的價值,卻永遠無法改變“愛的本質”。
所以,問題到了最後總是會變得十分簡單。只要我們與最初的,真實之愛連接,當我們把它送出去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會錯。
真實之愛,也有著另一個名稱-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即奉獻之意。在一個功利心如此嚴重的世界,奉獻精神是如此珍貴。而且,當你送出一份祝福,僅僅只希望對方能夠幸福和快樂,這種基於“無條件”的愛又如何能錯?
如果把受到你祝福的對方比喻為一株植物,你的愛就是陽光。即便他/她也許還未能覺察到你送出的祝福,卻依舊得到了這如陽光般愛的滋養;即便他/她甚至都不會向你說聲謝謝,你也心如甜蜜,為他/她開心。也是因此,這種在我們的世界已如此稀缺的愛的態度,被稱之為“無條件的愛”。其他事情,我們也許會錯,但唯有這件事,它永遠不會錯。
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雖然在世俗生活的我們被各種錯誤的觀點迷惑,但是到了危急關頭,或是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無意識的祈禱奇蹟的出現,祈求某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扭轉那一刻的緊迫局面。
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那早已被遺忘的地方,我們依稀記得 -- 真實之愛的無限和偉大。
確實,愛,能創造奇蹟,也只有愛能創造奇蹟。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那些深處困境,飽受戰爭,飢荒威脅的人們掙扎在生死邊緣而自覺無力的時候,其實,我們還擁有著一份潛藏在內心深處,一直被我們忽視的最偉大力量。
愛,這宇宙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一直就沉睡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一次發自內心純善的簡單祝福和祈禱就能激活它的無窮妙用,甚至創造出奇蹟。
只是,如果我們把對這份力量的運用不是作為最後的無奈,而是一開始的選擇,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富足與和平。真實之愛不僅像日光一樣帶來了光明,也溫暖了冷漠的世界和人心。
也正是因此,默默送出的,源自內心純善的愛和祝福,它永遠不會錯。若是更多人能夠想起,為地球母親祈福,所有人類和萬物眾生祈福,我們的世界將是無處不在的奇蹟發生,愛的絢爛和美麗色彩將充滿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