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人與己,鏡子和我》

人,都不可能一生之中,誰都不見,且不與任何人互動。


不論是誰,都是經由敬愛的母親辛辛苦苦懷胎十月才得以降生。就意味著,在進入這個世界,呱呱墜地之前,媽媽與孩子便是最初建立互動且不可分割的一體。

接著,便是父母與孩子更進一步的互動,以父母無私的愛細心培育並陪伴著孩子,讓其慢慢成長,直到長大成人。

所以,身為永恆靈魂的我們化身為人,處於塵世實相,在名為社會的人類大集體中生活,體驗,學習和修行,總會發生遭遇,建立交集,產生互動。

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遭遇和互動既無法避免,也是必然且必須的。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缺失了必要且必須的互動,就會缺少一個人成長所需的關鍵性體驗。

打個比方,一個擁有極高天賦和資質的孩子,若他從小缺乏必要且關鍵的引導及互動- 一位能看到他的獨特天賦並給予針對性教導的良師益友,勢必因關鍵經驗的缺失,導致其潛能無法被挖掘和開發,更不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終被埋沒而遺憾的空耗一生。

說句題外話,在當今社會,有很多擁有獨特天份的孩子因為統一的機械化教育,以及缺乏針對每個孩子其特質不同的針對性引導,導致他們真正的天賦被封閉和埋沒!

不僅是一個年幼的孩子需要得到來自長輩富有經驗的正確引導,在成年人的相遇和互動中也同樣可以彼此互補,從對方的長處中吸收美好的人格品質,或是從他人的錯誤中汲取經驗,以免犯下同樣的錯誤。

換句話說,在塵世中體驗和學習,並不是一定非要實際經歷所有體驗才能增長經驗,豐富自己。其實,當我們讓處於非評判的中性角度,善於觀察,同樣可以從別人的生活經歷中學到很多!

所以,靈性的真知總是告誡我們:除了你自己,所有其他人都是一面鏡子,通過他人照見自己,領悟生命的智慧和真諦!

這也意味著,除了我們自己,所有其他人都在為我們提供一份認知和了解自己的參考,一種借鑒,又或者以對立(傷害)的行為或方式,讓我們從自己所不是的事物中分辨與知悉,從而清楚知道我們真正的身份,我們到底要成為怎樣的自己。

這就好比,當你照鏡子時,應認真辨別和看清的是鏡中自己的樣子和完整細節,而不是錯把焦點放在背景的畫面上,甚至把這個畫面錯看成了自己。

讀到這裡,有些讀者朋友可能會說,“ 開玩笑,我怎麼可能把背景畫面當成是自己!”

雖然,這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看起來誰都不會犯錯,但是,每當類似的情形發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時,結果總是與所想的並不相同。

還是以這面鏡子做比喻:當你照完鏡子並離開的時候,鏡中你的影像也必然會隨著你一同離開,留在鏡中的就只剩下了不再有你的背景畫面。

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的情形卻是,當人們遭遇不愉快的互動之後,即便已離開那個遭遇的地點,離開了那個令他/ 她感到不愉快的人,卻不能盡快放下,甚至越想越氣,耿耿於懷。

這就好比,人雖然離開了鏡子,但他/ 她的精神焦點卻還留在了這個鏡像世界中,只是畫面中已沒有了他/ 她,而令他/ 她生氣且耿耿於懷的就僅僅剩下這個背景畫面。

當斷則斷,不留分毫,這便是“ 鏡子與我” 的這個靈性比喻的意義所在。當我們遭遇一段不愉快的互動體驗,在它結束之後就無需再緊抓著這些體驗不放,以至於讓自身的能量失衡,並遭到後續性的不利影響。

當我們從一段不愉快的遭遇中離開,就意味著我們也從“ 在照鏡子” 的狀態中脫離,這裡已沒有了我們和我們在鏡中的影像。那麼,就不應再放置更多無意義的能量浪費在並沒有我們再度出現的背景畫面中。

濃縮成一句話則是:世界太美,生命寶貴,應盡情去欣賞美麗,感受美好,而不是把珍貴的時間浪費在和無謂之人的斤斤計較上!

還是以鏡子作比喻,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應看到的是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氣質與外在,要知道,當你照鏡子的時候,鏡中的這張臉,這個真實模樣,尋遍全球都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樣的。

意味著,不論是對待自己或是對待生活,我們都無需拿自己和別人作比較,因為,你不是別人,而別人也永遠成為不了你!

在這個塵世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唯有能始終做到成為自己,不受他人影響,並且永遠不拿自己和別人做無謂且無意義的比較,只有這樣,我們才是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外界所有不是我們的一切事物中清楚分辨並看清- 我們到底是誰!

我是誰,對於這個問題,沒有誰能替你回答,除了你自己!

只有糊塗的人才會把這個專屬於自己的權利盲目交給別人,而聰慧的人則總是默然不語,已然在心!

感恩閱讀,深深祝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