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多重人格的天賦力量】

“persona”在拉丁文是「面具」的意思,但是在分析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上,指的是人在不同場合中,有意識、下意
識地選擇「表面人格」。


Q:我們在不同場合中,選擇了「表面人格」嗎?

A:是的。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場合或狀況中,有意識、無意識地選擇了「表面人格」。

如同先前說過的,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格」,但是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會有意識、無意識地選擇認為最適合該場合或狀況的「表面人格」來應對。把選擇的「表面人格」比擬為像是戴著「面具」的樣子,因此稱為「人格面具」。

舉例來說,這場對話一開始曾經提到這種人:「在公司是精明幹練的主管、回到家是疼愛子女的父親、在老母親面前是個依賴撒嬌的兒子」。換句話說,在公司戴著「精明幹練主管」的人格面具,回到家是戴著「疼愛子女父親」的人格面具,在自己母親面前則是換成「依賴撒嬌兒子」的人格面具。


Q:但是,那絕不能說是異常吧……?

A:沒錯,這不是異常。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依照工作和生活的場合及狀況,戴上適合的「面具」,我們換戴著不同的面具工作、生活。

再舉例說明女性的情形,她參加學校的家長會,戴著「熱衷教育母親」的人格面具,和大學同窗的手帕交見面,會換上昔日「歡樂親密好姊妹」的人格面具,回到娘家見到封建頑固的老父親,則可能選擇戴上「服從嫻靜女兒」的人格面具。

因此,我們依照場合和狀況挑選「人格面具」、切換「表面人格」來應對,這絕不是異常現象。這是用來使人際關係圓融的潤滑油,也是用來順利過社會生活的智慧。

潛能的壓抑,一定發生在「深層意識」的層次。這是因為在「表層意識」的層次裡,沒人會想壓抑自己的才能。因此,問題在於自己「深層意識的層次」,會變得如何。這種深層意識的層次裡,若有「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人的能力一定會受到壓抑。


Q:為什麼呢?

A:因為「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會使能力「萎縮」。


Q:萎縮……?

我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吧。假設我用粉筆在地板上畫兩條線,是距離三十公分寬的兩條平行線。接著,我對你說「請走在這條寬三十公分的路上」,你應該能夠輕輕鬆鬆的直線走去。只要是身體沒有殘障的健全人士,一般而言,任誰都能在三十公分寬的路筆直行走。


Q:是啊。如果是運動神經好的人,應該也能用跑的吧。

A:沒錯。但假設這是一座三十公分寬的木板架設於斷崖絕壁上的橋,大部份的人肯定連一步也走不了。

為何如此呢,因為那一瞬間在深層意識發生「會不會從橋上掉下去……」、「掉下懸崖就沒命了……」,這種恐懼感支配了人的內心。而且,這種恐懼感會使得人雙腿發軟、無法前進。


Q:的確,任誰都會雙腿發軟,連一步也前進不了吧。

A:但事實上,我們都有控制自己不踏出三十公分寬度走路的「身體能力」。但卻只是因為「深層意識的層次」抱持著恐懼感,使得我們無法發揮這項能力而已。


Q:能力真的會「萎縮」耶……。

A:確實如此。

高爾夫球競技的世界也是一樣,在爭奪冠軍的最後階段,一流職業選手卻連短短數十公分的推桿都失手。那也是深層意識中產生了「這個推桿不能失敗」、「打偏的話怎麼辦」,這種壓力和不安,使原本具備的能力「萎縮」了。像這樣,「深層意識的層次」只要有了恐懼或不安等「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我們的能力就會殘酷地「萎縮」掉。


Q:我明白了。可是,您剛才說的例子,無論是「三十公分寬的橋」,或是「高爾夫球推桿」,因為「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基本上萎縮掉的是「身體能力」,對吧?

A:不,並非如此。因為「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而萎縮掉的不只是「身體能力」。我們的「精神能力」也是一樣。

舉例來說,面臨升學考試時,儘管對家人信心十足的說「我會全力以赴」走出家門準備應試,但是因為內心深處有「沒考上就會變成重考生……」這種強迫觀念和壓力,使得原本具備的實力無法發揮。這種例子經常在我們周圍發生。

像這樣深層意識的層次裡,只要是有了「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精神能力」也會萎縮。因此,結合身體能力和精神能力方能得以發揮的「潛能」亦是如此。


Q:原來,「否定的想法」或「負面的想法」也會使我們的潛能萎縮。那麼,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該怎麼做才好呢?

A:自己的內心深處,抱持著何種「想法」呢?這是我們必須先關注的重點。

接著應該觀察,在深層意識中,是否有阻礙潛能開花的「否定想法」或「負面想法」。


Q:具體而言,哪種想法會阻礙潛能開花呢?

A:「自我限定」的意識。也就是「我沒有才能」、或是「我做不到」這種限定自己能力和潛力的深層意識。

這種深層意識,非常強烈地阻礙了我們的潛能開花。因此,如果我們懇切地「希望自己的潛能開花」,首先應該要關注自己的內心深處,問一問自己。我的內心深處,是否真的相信「各種潛能」正沉睡在自己當中?應該要如此捫心自問才對。

即使在表層意識決心「我要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深層意識的世界想著「我沒有能力」、或是「我做不到」的話,這種深層的想法就會使潛能萎縮、壓抑潛能,而無法使潛能發揮。這恰似一邊用右腳踩汽車油門,一邊用左腳踩煞車。


Q:這實在沒辦法當作笑話。

A:是啊。實際上真的有許多人在「表層意識」踩油門,卻同時在「深層意識」踩煞車。

我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嘴巴嘟囔著「明天的比賽一定要贏」,但心底卻是「明天是不是也有可能輸掉……」,或者在表層意識想著「我一定做得到」,但在深層意識卻躊躇「我做不到……」,像這樣邊踩油門、邊踩煞車的例子絕非少數。


Q:原來問題在於我們的「深層意識」裡應該抱持何種想法……。不過,這在論述關於人類潛意識的相關書籍中,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的部分吧?那些書教導讀者的解決方法是,有意識的反覆把「我有才能」或「我做得到」這種想法銘記在心,進而將潛意識改變成「肯定的想法」或「正面的想法」,對吧?

A:論述「潛意識」的書籍中,確實經常提到這種方法。直截了當地說,這種概念是「只要有意識地加強『肯定的想法』或『正面的想法』,這種意念就會逐漸滲透至潛意識」。然而,事實上,我們的內心世界並非那麼單純。


Q:並不單純……?為什麼呢?

A:因為人類潛意識或深層意識的世界喜歡「故意唱反調」。


Q:故意唱反調……?

A:是的。因為潛意識或深層意識,經常傾向跟表層意識所想的相反。


Q:這是為什麼呢?

A:我做個簡單的說明吧。人類的「內心世界」若打個比方,就像是「電」那樣的性質。


Q:類似電的性質?

A:是的。眾所皆知「電」有「正電」和「負電」,這兩者同時發生。因此,不會只有發生「正電」的狀況。我們在中小學的理科也曾經學過,用絲絹摩擦玻璃棒產生正電的實驗。但是,正確來說,那個實驗並非只有產生正電,同時也在絲絹產生了同量的負電。


Q:這樣呀……可是,那為什麼和內心世界有關呢?

A:因為「內心世界」也跟「電的世界」一樣,不只產生「正面的想法」,同時也產生「負面的想法」。尤其在表層意識,若硬要拉出「正面的想法」,在深層意識就會產生「負面的想法」。

假設面臨重要比賽的時候,如果在表層意識的世界中硬是告訴自己「明天的比賽一定要贏!」這種所謂「正面的想法」,反倒地,在深層意識的世界就會逐漸累積起不安「明天是不是也可能會輸……」,也就是「負面的想法」。

換別的例子來說,主管逼迫下屬「這個目標能夠達成吧?絕對能夠達成吧?」,下屬回答「可以!絕對可以!」,表層意識充滿著「正面的想法」,但是「搞不好做不到……」、「做不到的話,怎麼辦……」,諸如此類不安的「負面的想法」卻也在深層意識開始累積。


Q:確實,我觀察自己的內心,也有這種傾向(苦笑)。

A:是的。即使在表層意識認為「做得到」,深層意識並不以為然。表層意識越是認為「做得到」,相反地,深層意識越覺得「做不到」。然後,那種深層意識會壓抑我們能力的發展、以及潛能的開花。


Q:原來如此,人類的「內心世界」也是「故意唱反調」的世界,好可怕……。

A:是啊,這正是世上產生了「奇妙現象」的原因。


Q:奇妙現象?

A:從以前到現在,坊間書店充斥著談述「活用潛意識的成功法則」相關書籍。而且每一本書都提到了「牢記『我做得到』!」、「堅信『我會成功!』」諸如此類的話。但是,儘管如此,看了這些書之後,幾乎沒有人透過牢記「我做得到!」、堅信「我會成功!」將潛意識改變成「正面的想法」,因此而實際獲得「成功」。

這種奇妙的現象來自於剛才所談「潛意識的世界」裡「故意唱反調的性質」。


Q:那就是「活用潛意識的成功法則」實行的難處,也就是即使看了那種書之後,也難以成功的原因吧?

A:是的。對於「潛意識」或「下意識」、「深層意識」,從以前到現在許多學者,包含精神分析學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Freud)和分析心理學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vJung)都在研究分析,但實際上,尚未開發出什麼日常生活上有效影響「潛意識」或「下意識」、「深層意識」的方法。瞭解所謂「話語」的可怕之處,在使用方式上下工夫。


Q:話語嗎……?

A:是的,就是「話語」。明確地說,也就是我們日常每一天「無意識中說出的話」。


Q:為什麼是無意識中說出的話呢?

A: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無意識中說出的話」才會滲透至我們「下意識的世界」,發揮強烈的影響。

反過來說,就算我們想直接影響「下意識的世界」而刻意「有意識」地選擇話語,如同先前所說的,因為「下意識的世界」很愛「故意唱反調」,所以這麼做會變成反效果。

因此,不是「直接、有意識地試圖去影響下意識的世界」,而是「下意識中說出的話,瞭解其可怕之處,在使用方式上加以下工夫」,這才是有效的方法。


Q:您剛才說無意識中說出的話,瞭解其可怕之處,這個可怕之處是什麼呢?

A:話語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無意識地「將世界一分為二」。若以哲學式的說法,其可怕之處是「將世界分段化」。

舉例來說,田中和鈴木在公司的企劃會議裡,針對議題分別提出了企劃案。主管聽完兩人的說明之後,想藉著誇讚來鼓勵一下田中,別無他意,於是說「田中的提案,是觀點相當不錯是好企劃」。但這一瞬間,「那我的企劃觀點不好嗎……」鈴木的心裡鐵定會這麼想。


Q:是啊。在公司裡,這樣的心理現象經常發生呢。

剛才的故事告訴了我們「話語」和「內心」可怕的微妙之處。

也就是說,「話語」經常有「將世界一分為二」的可怕。我們無意識中說的話,會無意地將這個世界分成「正面的世界」和「負面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真和假」、「善和惡」、「美和醜」、「喜歡和討厭」、「優秀和低劣」兩種世界。而這兩種世界當中,「負面的世界」擁有無意識中掌控我們「內心」的可怕力量。


Q:確實,這麼一想,平常隨意使用的「話語」會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對我們的內心造成影響,掌控了我們的內心……真是可怕。

A:更進一步來說的話,每個人都可能潛藏著「所有的人格」。理由是如同我們有一句話說是「人格形成」,我們的「人格」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依照生長的環境、遇見的人、遭遇的經驗等等,是「後天性」所「形成」的。因此,適當地選擇環境、人、經驗,並下功夫,本來我們就可以從那些可能性當中憑自己的意志,培養「任何一種人格」。


Q:可是,在我們的人格形成過程中,遺傳性特質等「先天因素」不是會有重大的影響嗎?先天因素不會成為培養人格的限制嗎?

A:當然,在我們的人格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也有明確的影響,但是相較之下,環境、人、經驗等等「後天因素」更是有壓倒性的影響。因此,原本所謂的「人格」,是可以有意識培養的。

舉例來說,我在第一章曾經提到的,我自己本身在高中的時期,主要的人格顯然是「不擅長說話的人格」,但是到了現在,變成長年培養的「專業說話者的人格」。

此外,我在國中時期的朋友,當時他的個性是一個規矩聽話、沉默寡言的人,後來擔任知名顧問公司的代表。他的情況也是花了幾十年,在自己當中培養了「專業說話者的人格」。

倒不如說,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自己的「人格」或是「個性」,往往抱持著「因為遺傳自父母,所以沒辦法」或是「天生就這樣,所以無法改變」這種「強烈的既定觀念」以及「自我限定的意識」,卻沒有理解到能夠在自己當中,真的可以培養新的「人格」或是「個性」這個事實。


Q:話雖如此,實際上,要改變自己的人格極為困難吧?

A:沒錯。歷經長年「生長的環境」、「遇見的人」、「遭遇的經驗」所形成現在的人格,終究非常頑強,無法輕易地「改變」。


Q:倘若無法改變現在的人格,該怎麼做才好呢?

A:不要「試圖改變」現在的人格,而是在自身中「培養」新的人格。

事實上,若不怕被誤解可以這麼說:「扮演某種人格」跟「培養某種人格」是一模一樣的。正確而言,長期「扮演」某種人格,自然恰如其分的會變為那種人格,進而成為一種在自身中逐漸成長茁壯的人格。

舉例來說,假設某人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置身於領導者的立場,若他用心投入扮演大家所期望的「領導者形像」,自然而然,某人會變得越來越像「領導者」,總有一天,會變得就像是他「原本的人格」。這樣的實例,在社會上比比皆是。


Q:確實,社會上經常會說「越來越有老闆的架式了」、「越來越有父親的樣子了」。如果用心「扮演」某種人格,那種人格自然就會「成長茁壯」,是嗎?

A:沒錯。就此意義而言,我們能夠培養「各種人格」,表示我們自身中可能潛藏著「所有的人格」。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為了訓練「多重人格管理」的技巧,首先,我希望你無條件認定「自身中潛藏著所有人格」。因為這樣的意念,是使潛藏在自身中「各種潛能」綻放開花,極為重要的心理準備。


Q:為什麼呢?

A:因為「能力的本質是人格」,因此,認定「自身中潛藏著所有人格」,等於是認定「自身中潛藏著所有潛能」。

反過來說,認為「自己的人格僅止於此」,等於也是認為「自己的才能僅止於此」,這就讓「自我限定的深層意識」壓抑了潛能的開花!

作者:田坂廣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