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當下是靜心的本質,學習與這個片刻待在一起,觀照並感受著一切如是。
由於我們的恐懼、驚慌、缺乏信任感,會讓我們極為困難待在當下,當我開始靜心時,我非常努力專注於觀照呼吸、念頭、還有身體的覺受,一切都依照老師的指示去做。(我一直以來都是勤奮好學的學生。)我會掂掂看自己做得有多好。只要我表現得焦躁不安和不專心時,我就會責備自己。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焦躁,其實是因為某些原因引起我內在小孩感到恐懼的一個徵兆。發現瞭解內在小孩的恐慌,為我的靜心之路帶來非常不同的經驗。現在,我了解自己的心浮氣躁、焦慮、及無法平靜的頭腦從何而來,這些不只是在我靜心打坐時發生,而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這時就是考驗我,是否有能力與當時的狀況相處,也就是與我驚慌受傷的內在小孩相處。在小孩的工作使我對待在當下與靜心,有了嶄新的理解,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但是過程是更有活力又更豐富的。
我的經驗是:對我們的在小孩許下一個溫柔的承諾,願意待在當下,就是很深的療癒。恐懼使我們與自己失去連結。學習待在當下,可以療癒這個創傷。當內在感覺舒服且滿足時,待在當下是容易的;但是當悲傷與恐懼湧現時,待在當下就顯得困難重重。通常,當某些事情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會從腹部感覺得到。但是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樣的機制已無效,且是在孩童時期就已被破壞殆盡。也由於失去了這個機制,我們無法時時刻刻與自己的感覺待在一起。
要確認與敬重自己,就得從承認、容許和接受每一個片刻發生在我們身上、腹部的一切開始。這才是我們回家的開始。首先,在做任何表達之前,先連接到自己的內在。對一個像我這樣從小就陷於驚嚇和羞愧的人而言,去感覺自己是憤怒或是悲傷的,簡直就是難以理解的事。要我去表達或是去分享感覺,讓我陷入更深的驚嚇。但當我集中精神、學習待在當下時,我開始洩下必須表達些什麼的壓力,一直到我能和自己的內在連結為止。待在當下,是不帶批判的覺知。當我承認所發生的事實而不批判自己沒有感覺、或沒有感覺到更多時,這時才有空間,讓更多的感覺浮現出來。
孩童時我沒有這樣的空間,成年之後我也沒有給自己這樣的空間,所以我必須重新來過。現在對我而言,已不是「感覺這個、然後做那個」,而是,「讓我們就只是看看發生了什麼。」我可以感覺到羞愧的陰影,從這裡開始去回溯,在某個事件或是對話中受到的奚落或批評。我可以開始感受到被羞辱的受傷或憤怒,並有所回應。我也更覺察到,為了獲得尊重、贊同或是愛,我會妥協而放棄自尊,這時我「流失掉我的能量」。我注意到是什麼引發能量的流失,只要培養這樣的覺之,這個漏洞就堵住了。起始點,就是認出待在當下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克里虛那南達、阿曼娜
摘自<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愛的工坊/自由文化出版社 聯合出版
0 意見:
張貼留言